AYX爱游戏,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爱游戏体育APP
本书为著名学者王笛新作,通过考察20世纪下半叶成都的茶馆,探究大众文化以及公共生活的兴衰起伏,从而透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剧变。书中,作者将历史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利用档案材料及田野调查,聚焦茶馆业主、顾客、艺人、掏耳匠等底层人物,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他们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的喜怒哀乐、命运抉择,从而展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本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及其逻辑,还可以从这些细节背后,重新触摸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理解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变迁。
本书是一部聚焦1949年前天津工人生产、生活的劳工史、城市史经典著作,通过大量口述史料,从劳动雇佣、斗争策略、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公共卫生与健康、婚丧礼仪、节日风俗等诸多角度,展现了天津工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再现了近代天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本书特别关注女工处境,以及女工在工厂、家庭、社区的多重身份,聚焦同工不同酬、性暴力、月经卫生等话题,打破男性中心叙事。本书讨论的核心始终是普通人的故事,值得所有关心劳动者命运的人一读。
作者聚焦晚清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乡村治理,充分利用河北省获鹿县完整丰富的历史档案,对当地村级税收、办学、地方自治以及基层行政人员的选任与日常履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还原最底层的乡村细节。作者把晚清、北洋、时期串连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厘清国家政权从皇权时代向近代国家转变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跳出获鹿一隅,由获鹿及华北,由华北及中国,从地方档案的碎片中窥测近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书中基于地方民众和精英的合作与博弈,强调普通乡村的基层治理实践,重构了近代中国的乡村叙事。
夏朝真的存在吗?大禹治水是神话还是史实?太康为何失国?本书以“天崇拜”为线索,串联起夏代器物、制度与信仰的演变,从微观的陶器纹饰到宏观的文明互动,揭示夏文化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作者不仅梳理传世文献,更结合天文记录、气候数据、出土器物,甚至通过量化分析洪水与日食,试图在神话与信史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通过多重证据的互证,本书致力于探寻夏代历史的可能真相,勾勒华夏文明早期演变的脉络,演绎中华文明在孕育阶段的转型历程。
地质调查所、清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历经十年调查,作者以这四大机构的创设发展为主线,讲述考古学如何在中国诞生,重温陈寅恪、赵元任、丁文江、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等一代大师如何于乱世中奔走,在荒野上开拓。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家不断裂变,时代疾速转捩。乱局夹缝里,学人却默默耕耘,不懈进取。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代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的学术著作。全书从银价、钱价和银钱比价的概念出发,系统梳理了清代银钱比价的历史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银钱比价非某单一价格种类,而是“双轨—多轨”的价格体系。基于海量史料,作者重绘了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以银钱比价为切口,书中还着重探讨了银钱比价形成的复杂机制、比价波动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官民双方的应对策略,深刻揭示了清代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杂互动。
一部聚焦晚明江南市镇的区域社会史著作,从家族兴替、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角度展开,生动再现晚明江南市镇社会的立体图景。书中以权势阶层为切入点,深入市镇内部,揭示在带有明显人为“创市”痕迹的市镇中,权势群体的形成与变化,其中,地方力量的“士绅化”是一项关键节点;又从外部环境的视角,分析市镇这一大规模发育的聚落形态对晚明江南地区原有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与变动。本书将市镇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创新性地关注了地方力量在市镇发展中的作用,揭示特定时空下江南社会历史演进的内涵与特征,为理解江南市镇的历史地位与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是一部踏遍山河写成的学术散记,凝聚了作者多年民族学研究与田野考察成果。全书分为 “大地经纬”“文明长河”“生命学问” 三篇,涵盖三江源人文地理、民族交流、城市历史、学人与教育多元主题,实证分析雪域高原生态、康定与成都城镇景观等自然人文风貌,对三苏祠礼制空间等建筑遗存进行历史考古,解读藏彝走廊族群迁徙、茶马古道等文化路线,从自然到文明再到生命,多维展现中国西南地域文化底蕴,揭示文明演进逻辑。作者以轻松笔触,采用散文化表达,将学术思想与个人感悟融合,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再发现。
“石刻里的广西”系列丛书是全面系统介绍广西石刻文化的普及性读物,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工程成果之一。含《石刻通论卷》《历史名人卷》《山水人文卷》《民族融合卷》《文化教育卷》《水陆交通卷》《经济商贸卷》《科学技术卷》《摩崖造像卷》《书法艺术卷》10册。每卷选取数十种有代表性的广西石刻,采取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介绍石刻基本内容,讲述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编纂出版本丛书,旨在深入挖掘广西丰富而独特的石刻文献,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助力壮美广西建设。
《美国漫画:一部历史》讲述了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至今150多年的美国漫画历史。按照时间顺序,本书涉及的内容包括“美国讽刺漫画之父”托马斯·纳斯特与其创造的众多漫画形象、美国报纸连环漫画的黄金时期、英雄漫画的第一次热潮、漫威漫画革命、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地下漫画运动,以及21世纪的经典漫画如《蝙蝠侠》《超人》等的发展。本书研究了不同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与漫画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连环漫画、政治漫画、超级英雄漫画等不同类型作品以及与漫画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详细梳理,回溯了过去150年的美国历史,透过漫画解读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
《随园食单》不只是食谱,更是清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范本。本书是一部解读清代美食家袁枚及其经典著作《随园食单》的作品,精选食单中 40 余道菜肴和茶酒,从粤菜的鲜、官府菜的雅,到武夷山茶、兰陵酒等,呈现一席惊艳无比的随园宴。从食材甄选到烹饪技法,解析袁枚的饮食哲学,看他如何将生活美学融入一饮一食。冒死吃河豚的同窗好友蒋和宁、获康熙御赐豆腐秘方的老宠臣、与之惺惺相惜的郑板桥……全书串连起袁枚与30多位名士的宴饮轶事,描绘他辞官隐居后以随园展开的社交生活,透过名士宴饮看清代官场与民间的社交生活和世相百态。
一本诗意书写、兼具雅趣与知识性的茶文化随笔,一次行走茶山、遍访名茶的深度人文记录。作者行走于中国各地的茶山之间,记录动人茶人茶事:呼伦贝尔篝火旁的老茶人、神农架古寺里的制茶僧、洞庭湖畔的茶农……品茶,也品人间冷暖与尘世温情。从“生活、闲情、故人、万物”四维出发,发现一盏茶里蕴藏的慢生活智慧;在龙井的鲜爽、普洱的醇厚、白茶的恬淡中,疗愈心灵,重拾生活诗意;更融入茶器雅趣与千年茶俗,领略中华茶文化精髓。
本书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最新中篇小说集,包括《小寒日访程爷》和《疫狐纪》两部中篇小说。《小寒日访程爷》,即女记者王钰在小寒日这天去采访程爷程高远,串联起程爷的抗日往事,关注其晚年生存境况问题,在富有悬疑和戏剧性的情节中,描摹了人物在大时代下的半生悲欢。《疫狐纪》讲述的是两个女人的故事,因为疫情,她们带着各自无法言说的人生重负及缺憾交汇纠缠在同一屋檐下,花园里出现的一只瘸腿小狐狸触动了两个人柔软脆弱的神经。两部中篇小说虽然题材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人的生存境况问题,张翎以她特有的方式叙述着对于生活的谛听、审视和思索,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小说集。
这是一部智能时代深刻探讨关于记忆、科技与人性的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2035年的未来世界,一个名叫陈千色的女孩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视力和记忆,她的父亲叶绍茗——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以及她的母亲安珀——一位脑神经外科专家,为了帮助她恢复记忆和视力,采取了一系列极端而创新的治疗方法。千色在恢复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她对父母隐瞒的真相感到愤怒和困惑。为了缓解她的孤独感,父母为她引荐了一个名为“小梦”的智能机器人作为陪伴。小梦不仅帮助千色度过了许多孤独的时光,还成为了她重新认识世界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记忆逐渐恢复,千色发现了更多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
作者通过保险公司理赔员的视角,讲述了生活中遭遇保险理赔困境的人们:有陷入绝望外卖员,有意外致残的员工,有郑州暴雨后破产的老板,有女性健康险背后的患者……大部分人对保险的认知都来源于与保险业务员的接触,事实上,这只是保险行业的冰山一角。业务员负责“进钱”,而理赔员则负责“守钱、出钱”,职责不同,给客户的感受也大相径庭。理赔员的驱动力是以解决赔案为目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是人之常情,但多年从业经历的淬炼,让作者对“伸出援手”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理赔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缠斗,而是互相理解的人在规则下“行个方便”。
本书收录了石川啄木的重要作品,包括《一握砂》《悲伤的玩具》两部歌集和诗集《哨子与口笛》以及政治评论文《时代闭塞之现状》。两部歌集被认为名列明治时代最伟大的诗歌集,作品冲破了传统的题材限制,用现代口语歌咏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生动、新颖、精准而真诚,发表至今百年间引发了无数迷茫青年的内心共鸣。《哨子与口笛》虽然不如短歌集出名,但因其激情和对现实的关怀,“充分体现了啄木对社会主义的憧憬和艺术上的成就,是一部广受瞩目的佳作,打开了日本现代诗的新生面”(岩城之德语)。《时代闭塞之现状》表面上看是一篇文学评论,实际上是用隐晦的语言表达了对当时日本的强权政治、吞并朝鲜以及“大逆事件”的强烈批判,展现出青年诗人朴素的正义感,至今读来仍觉得发人深省。
“烽火少年”系列(全4册)是面向8~12岁孩子的红色题材小说,共含四册:《侦察兵小侯》《勇闯铁矿井》《智护宝鼎》《三个小八路》。作者以朴素、简洁、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机智的小八路军战士,同老百姓和八路军战士一起团结抗日的精彩故事。书中的小战士形象各不相同,立体鲜明,故事真实生动,情节集中紧凑,情景描写和场面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如同观看一部部跌宕起伏的电影。该系列作为红色题材儿童小说,既有极高的文学性,又准确生动地传递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一套值得出版的儿童小说读物。